微信扫一扫
“0.5千克”。清脆的语音播报传出,女店主拎起袋子递给门口的顾客,“你好,刚好1斤,15块钱。”
“你不怕我给你少了。”顾客边说边递钱。
“好人还是多,知道我看不见,不会骗我,而且我还有这个‘好帮手’。”女店主接过钱放在上面。
“20元整。”“好帮手”发出一声语音播报。
“嘿,这个好啊。”顾客凑近看了看。
“相互信任最重要,一般也用不上它,”女店主打开抽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整齐地摆放着,她熟练地从某个位置抽出一张,“来,找您5块。”
女店主叫吴光会,西乡县茶镇茶镇村贫困户,先天性失明,今年38岁。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生活就靠母亲种庄稼、打零工维持。吴光会性格要强,虽然看不见,但提起农活和家务,基本没有她不会的。
2016年的一天,吴光会听说城里人越来越注重养生,都爱喝五谷杂粮粉,突然就来了灵感:乡里最不缺的就是杂粮啊,我何不自己做了来卖。她当下就筹钱购置了一套新设备,又从乡亲手里收购了苦荞、黑芝麻、燕麦等原材料,一番加工后倒也是像模像样。
她还托朋友做了些宣传单,打算边卖边宣传。没有门面,吴光会就去摆地摊。大冬天的,家人让她别摆了,她不听,觉得生意是守出来的,只有天天去,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每次回去的时候,手脚都已经冻得没有了知觉。然而,天不遂人愿,连着摆了几个月,没有收益不说,连成本都没卖回来。
生意亏了,有人劝她放弃,吴光会不听,觉得问题还是在五谷粉本身。她跑去向年长的老乡请教,哪些原料配在一起会更有营养?哪种品质的原料磨出来的粉口感会更好?调料要按什么比例放才刚合适?诸如此类。老乡的建议她一一记下,反复试验,不断改良,五谷粉的口感变的越来越好。但吴光会还是高兴不起来,客源从哪来呢?
村干部得知情况后,主动从她这里取了些样品,利用电商服务中心帮她宣传、销售。帮扶干部也帮她出谋划策,制作更加醒目的宣传彩页,把五谷粉拍照发到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又从网上下载了关于五谷杂粮粉营养价值和功效的内容跟她共同探讨,吴光会都挨个学习,在给顾客推荐的时候还能说出一二。连她自己都笑称:“多学点是好,卖东西没以前那么干巴巴的了,只会说个价钱和数量。”
一传十,十传百,吴光会卖五谷杂粮粉的名气越来越大,收入也增加了。2017年,吴光会在县城租了个门面,一边零卖,一边搞批发。年底,她算了下收入,竟差不多1万左右。更让她欣喜的是,村上帮她申请了易地搬迁,现在一家人都搬进了大房子里,压在吴光会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谈到今后的打算,吴光会充满了信心:“今年我加上了干土豆片、豆豉这些,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把羊油茶加上,反正市场上缺什么,我就卖什么,一点点扩大,我相信,只要原意付出,总会有收获的。” 来源:西乡县扶贫办
自定义html广告位